中国新型城镇化项目要提高速度发展,各地项目开始执行了

2020-08-03 10:07   来源: 互联网

以造福民生、扩大内需为目标,中国正在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经济参考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除了加快改造老旧住宅区、轨道交通、城市管网、环保设施等一揽子工程建设仓库外,还有大量的重点项目蓄积和开发。该行业估计,新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每年20万亿至50万亿元的有效投资。面对庞大的建设项目,金融资金、特殊企业债券、中长期信贷、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也在加速形成。

image.png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发改委下达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公共卫生体系及相关设施建设,防洪排涝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方向,要求各地加强项目储备和开发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专家们指出,新城市化不仅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通过新的城市化促进有效投资的扩大,将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除了促进传统公共设施的建设外,新的城市化在城市地下管道走廊、智能交通、智能停车场、新能源充电设备、5G通信设备等领域的投资和消费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经济参考新闻"采访时说,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不仅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还意味着推进智能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使城市更适合居住,更适合工作。因此,城市交通、住房、医疗和卫生等领域需要升级和改革。


刘向东认为,"如果根据3亿人进入城市的计算,一旦城市空间开放,突破土地、环境容量等限制,每年通过新城市化促进有效投资的空间约为20万亿元至50万亿元。


他说:"有关部门正加快进度。今年7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做好县城公共停车场和公路客运站的弥补工作,加快实施新城镇化工作,弥补县城智能化改造的不足、强项和薄弱环节。在不久的将来,中央预算投资也将达到93亿元。支持多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等重点工程。


新的城市化建设银行也相继浮出水面。据地方发改委披露的数据,到2020年,河南将推进1551个新的城市化项目,计划投资3113亿元;到2020年,云南将启动355个新的城市化项目,总投资1.38万亿元;贵州将推出636个新的城市化项目,总投资2423亿元。从新城市化支持项目的角度来看,老旧住宅区改造、轨道交通、医疗卫生、管网改造、环保设施建设等是重点方向。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新城市化的发展,但根据各地人口的流动情况,实施政策是必要的。有的城市注重老城区改造,有的城市注重新区建设,有的城市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有的城市加强地下管网改造,努力弥补城市不足,提高城市素质。从区域角度看,东部沿海、中西中部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潜力最大,县级城市具有很大的转型空间。刘向东说。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日报"表示,各地推进的新城市化进程,将导致至少三大地区的建设。首先,城市公共设施,包括改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和交通系统设施,改善停车场等便利设施,以及扩大包括养老、幼儿园和托儿所在内的服务供应,将导致至少三大领域的建设。二是城市更新领域,即旧区、老厂区、老街区、旧村的系统改造;三是新型智能城市领域,包括完善城市数字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等。


新城市化建设如此众多的项目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一批明确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解决资金缺口巨大的问题,包括信贷支持、资金组合等也在加大力度。


以老城区改造为例,最近,国家开发银行与吉林、浙江、山东、湖北、陕西、中国建设银行、重庆、沈阳、南京、合肥、福州、郑州、长沙、广州、苏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市场力量参与老城区改造。未来五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将向5个省的9个城市提供总计4360亿元的贷款,重点是在市场力量的参与下支持老城区改造项目。


只要城市化符合有效投资的方向,满足消费升级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就会有社会资本干预。不仅要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建设资金,还要积极引进社会参与医疗、教育、住房、市政等设施建设。政府应通过社会资本的转移,促进投融资多元化,提高投资效益。刘向东说。


在高瑞东看来,有必要改进与新的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投融资工具。一是支持合格企业发行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城乡一体化典型项目、特色城镇和小城镇建设项目等企业债券。二是鼓励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功能定位的原则,对上述项目的投资经营企业实施综合信贷,加大中长期贷款投资的规模和力度。第三,要形成各方共同承担资金转化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各类要素有效集聚,支持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IT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生活帮原创